脊柱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

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原理


     用射频能量(100Hz)施加于生理盐水(Na+),吸引大量Na+于气化棒头周围,形成等离子颗粒区(plasma),该能量同时可提供Na+充足的动能以改变Na+运动方向,使其获得足够能量,在40-70℃蛋白质可逆变性的温度范围内,对细胞间的分子键(肽链)撞击,将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直接裂解成O2,CO2,N2等气体,汽化消融部分椎间盘髓核组织,然后再利用精确的热皱缩技术将刀头接触到的髓核组织加温至约70度,使髓核体积缩小,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,从而缓解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的压迫,以“微创”的代价完成对组织消融、切割、打孔、皱缩和止血等多种功能。


低温等离子消融的技术优势

01
安全性高

等离子工作温度在40-70度,低温安全,不开刀创伤小、最大限度保护纤维环壁,不破坏正常椎间盘组织;术中对骨性结构无破坏,对脊椎稳定性影响小。

02
创伤小

术中几乎不出血,局部皮肤只有1mm针孔疤痕,不影响美观,恢复快,术后3-5天即可下床活动出院。

03

微创治疗效果不理想,患者仍适合于实施外科其他治疗手段,以有利于疾病疗效的最终改善。

blob.pngblob.png

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的适应症

  1. 影像学检查示椎间盘膨出或“包容型”突 出,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未见破裂,髓核未 脱出纤维环,且与临床表现相符。

  2. 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。

  3. 椎间盘高≥75%。


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的禁忌症

   1. 椎间盘脱出或游离。

   2. 骨性椎管狭窄、侧隐窝狭窄。

   3. 突出椎间盘钙化、小关节明显增生。

   4. 腰椎滑脱、脊柱不稳。

   5. 脊柱骨折、肿瘤。

   6. 穿刺部位感染、凝血障碍。


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操作

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操作


  1. 体位  俯卧位,腹部垫枕减少腰椎的弯曲度。


  2. 消毒  患者颈部皮肤常规碘酊、酒精消毒,铺无菌巾。


  3. 麻醉  采用1%利多卡因局部麻醉,麻醉范围为整个进针过程的椎间盘以外的区域。


  4. 穿刺  采取横突上安全三角入路,透视下标记与治疗间隙一致的水平线,在此线上取中线旁开8~10cm(依据患者体格情况而定)处即为进针点。C臂引导下以专用穿刺针与皮肤成35°~45°穿刺,穿刺针尖端应到达纤维环的内侧缘。穿刺深度以针尖刚刚透过纤维环内层进人髓核为宜。当穿刺针通过纤维环时,术者有较硬的砂粒感;随之,当穿刺针进人髓核后,阻力感减小。透视下刀头的正确位置:正位像以椎弓根内侧缘连线为标准,侧位以椎体后1/3~1/4为标准。


  5. 工作棒有效工作深度的设定  将穿刺针轻轻向外退出2mm,拔出针芯,置入腰椎专用等离子刀并使刀头尖端超出穿刺针尖5mm,标记此点作为打孔消融的起点(近点),然后缓慢将刀头沿穿刺方向推进至对角线的纤维环内侧缘,明显感到阻力时停止,并将刀头后端的金属卡移到此处固定。此点作为打孔消融的终点(远点)。


   6. 消融和热凝  连接等离子刀头与等离子体手术系统主机,在C形臂机监视下,能量设为2档,踩下等离子手术系统脚踏板的消融键(Ablation模式),缓慢推进等离子刀头至终点(最远点)打孔,再踩热凝键(Coagulation模式)以5mm/秒的速度原路退回,完成一个方向消融皱缩。同法将等离子刀头分别在2点、4点、6点、8点、10点另5个方向上进行消融。


   7. 术后处理  操作完成后撤出刀头,拔除穿刺针,局部压迫止血3分钟,无菌小敷贴覆盖穿刺点。应用腰围固定治疗部位,送回病房。术后卧床休息,穿刺点冷敷30分钟,常规给予抗感染、脱水治疗3天。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负重即进行剧烈运动。半年内加强腰部的适应性康复训练,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腰部过度活动。


   8. 操作注意事项

   (1)穿刺到位正确位置:穿刺针头应位于纤维环与髓核交界处,正位透视针头位于椎弓根内侧缘,侧位透视针头位于椎间隙后部1/3~1/4处。

   (2)插入刀头的顶端要比穿刺针的顶端长5mm,以确保刀头的工作部分在髓核内且与穿刺针无接触。

   (3)插入刀头后,应将穿刺针后退2mm,使穿刺针针头位于中层或外层纤维环内,防止工作时刀头接触穿刺针针头。

   (4)操作过程中,应控制消融深度在两标记之间,一旦超出标定深度范围,则可能造成意外损伤。

   (5)消融热凝操作过程中若患者突然感觉有剧烈的疼痛,应立即停止操作,重新透视定位,适当调整刀头至正确位置后方可继续治疗。



颈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操作


   1. 体位  取仰卧位,肩部垫薄枕使头颈稍后伸。


   2. 消毒  患者颈部皮肤常规碘酊、酒精消  毒,铺无菌巾。


   3. 麻醉  用0.5%利多卡因1~3mI行穿刺  点皮肤及皮下组织局部浸润麻醉。


   4. 穿刺要领  采用前健侧气管旁人路。C形臂机X线机透视下定位椎间隙。把颈动脉推向一侧,透视引导下于颈动脉稍与气管间取与躯干矢状面约35°~45°角缓慢置人脊柱穿刺针。针入椎间盘后正侧位透视针尖均位于椎间隙中点。穿刺针触及神经根产生放射痛时,应略退针,稍微调整进针方向再缓慢进针。


   5. 确定深度  穿刺针头应位于纤维环与髓核交界处。透视证实穿刺针到位准确后,拔出针芯,插入特制的末端弯曲的颈椎专用等离子刀头,透视引导下调整刀头深度,使刀头刚好露出脊柱穿刺针针尖的刺激。


   6. 消融和热凝  连接等离子刀头与等离子体手术系统主机。能量设为2档(125Vrms),踩压热凝脚踏板半秒钟。如出现刺激症状,应重新放置刀头。证实刀头位置正确后,踩压热凝脚踏,持续5~10秒,同时前后旋转刀头180。如果需要另外的消融程序,退出刀头2mm,重复以上步骤。


   7. 术后治疗  操作完成后旋出电极,拔除穿刺针,以无菌小敷贴覆盖穿刺点。穿刺点冰敷20分钟,术后卧床休息,常规给予抗感染、脱水治疗3天。应用颈领保护2周。


   8、操作注意事项

   (1)穿刺到位正确位置:正侧位透视下穿刺针针尖均位于椎间隙正中央。

   (2)插人刀头后,应将穿刺针后退2mm,使穿刺针头位于中层或外层纤维环内,防止工作时刀头接触穿刺针针头。

   (3)操作过程中,应控制消融深度在两标记之间,一旦超出标定深度范围,则可能造成意外损伤。

   (4)消融热凝操作过程中若患者突然感觉有剧烈的疼痛,应立即停止操作,重新透视定位,适当调整刀头至正确位置后方可继续治疗。

   (5)C2~3椎间盘前方毗邻体积较大的咽腔,且其前外侧结构复杂,在颈动脉鞘和咽腔之间有横行走向的舌动脉、面动脉及舌骨大角。此间隙穿刺有一定的困难,勉强穿刺有可能损伤面动脉和舌动脉或刺人咽腔,或经过血供丰富的颈长肌进入椎间盘内,导致术中、术后出血从而产生严重后果如呼吸困难等,应尽量避免。

   (6)C7~T1椎间盘水平左侧有胸导管横过,且其行径不确定,左侧入路穿刺可能损伤胸导管导致淋巴液渗漏。食管在C6椎体水平续于咽后,一般沿颈椎左侧下行,偶尔沿椎体正前方下行,罕见沿椎体右侧下行。C7/T1的椎间盘突出以右侧入路为宜,既可以避免胸导管损伤,也可防止食管损伤。


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并发症及防治

01
神经根损伤

消融刀头和神经根直接接触可能造成神经根损伤。治疗过程中如患者有神经根刺激症状,如突感剧烈疼痛或放电样麻木,应立即停止消融治疗,改变刀头方向或调整套管深度,透视下再定位,检查位置正确后方可继续治疗。术前精确定位、术中椎间孔附近免注局部麻醉药并缓慢穿刺、消融凝固过程中严密监视是有效预防措施。如一旦发生神经根损伤,术后应给予积极的神经营养治疗。

02
终板炎

等离子消融刀头的前部带有角度,在不合适的方向下可能会伤及终板软骨,使软骨下骨暴露,导致渗出而产生终板炎。操作中一定要使穿刺针与椎间隙平行且位于椎间隙中央,可有效避免椎体上下终板损伤。

03
椎间盘炎

常由感染或化学因素所致,发生率极低。表现为术后几天至一周之间脊柱疼痛加重。预防措施为严格掌握适应证,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,术后常规预防应用抗生素。一旦发生椎间盘感染应采取制动、足量组疗程抗感染治疗等综合措施。必要时行病灶清除、冲洗治疗。

04
硬膜外脓肿

很少发生。如有发生,通常在术后24~48小时内出现,表现为高热、脊柱疼痛及进行性神经系统损伤。如有怀疑应行血、尿培养,脊柱MRI检查,确诊后应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早施行脓肿引流、以防止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。。

05
脊髓损伤

少见。穿刺针传统整个椎间盘或进针位置太偏,可能发生对脊髓的直接损伤。穿剌过程中掌握进针速度、多次适时透视一般可避免此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。



0评论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相关评论

取消
技术支持: 全企网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留言
  • 位置
  • 会员